滇中二月,新平縣漠沙鎮峨德村委會的沃柑園里,金黃的果實綴滿枝頭,陽光透過葉片灑在果實上,折射出誘人的光澤,空氣中飄著清甜的果香。然而就在一年前,這里的果農還在為沃柑外運犯愁。連接黨獨小組與它達莫小組的它達莫路,是當地200余戶村民、近千畝沃柑園的唯一“生命線”,卻因常年失修,路面坑洼、排水缺失,成了制約產業發展的“攔路虎”。如今,隨著中國十九冶進駐建設,這條全長8.9公里的鄉村路舊貌換新,不僅解決了村民出行難題,更在沃柑豐收季為運輸通道保駕護航,用央企擔當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。
  3米土路卡殼“沃柑經濟”
  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。拉果的三輪車陷在泥里是常事,有時候得喊上三四個人才能推出來。” 提起改造前的它達莫路,果農蹲在果園邊,指著腳下曾經的土路痕跡,滿是無奈。這條起于黨獨小組(K0+000)、止于它達莫小組(K8+969.669)的道路,全段為土路面,路基寬度僅3至4 米,最窄處位于K6+100段的山坳處,僅容一輛三輪車勉強通過,會車時需提前在指定的彎道避讓點等待,有時一等就是半個多小時。
  更棘手的是,老路無任何配套排水設施,雨季時雨水順著路面沖刷,在K2+300、K5+800等低洼路段形成深淺不一的泥坑,最深可達30厘米,車輛通行時常“打滑陷車”;旱季則塵土漫天,車輛駛過卷起的沙塵能達2米多高,不僅遮擋視線,揚起的沙塵還會附著在沃柑表皮,形成一層灰膜,影響果實品相,收購商看到這樣的果子,往往會壓低收購價。
  “路不好,沃柑賣不上價,損耗還大,一年下來少賺不少錢。” 果農給大家算了一筆賬:他家種了12畝沃柑,年產4萬斤左右。往年要雇2個勞動力,用3輛三輪車分15趟才能運到30公里外的新平縣縣城水果批發市場,每趟運費50元,光運輸成本就多花750多元;更讓人揪心的是損耗,顛簸的土路會導致沃柑表皮擦傷,嚴重的還會出現裂口,收購商每斤要壓價0.4至0.6元,4萬斤沃柑算下來,就要少賣近2萬元。要是遇到連雨天,道路泥濘無法通行,成熟的沃柑只能在園里等著,多放一天就多一分腐爛的風險,2022年雨季,他家就有3000多斤沃柑爛在園里,一年的辛苦付諸東流。
  這樣的困境并非一家。在峨德村委會,像他這樣的沃柑種植戶還有23戶,種植面積近千畝,年產沃柑約180萬斤。隨著沃柑種植規模逐年擴大,沿線交通量倍增,3米寬的土路已遠不能滿足需求--除了農用車,還有村民的摩托車、接送孩子的面包車,偶爾還有收購商的小型貨車,道路擁堵成了常態。當地政府2020年底的調研顯示,85%的村民將“修路”列為最迫切的訴求,因為這條路不僅是農產品外運的通道,更是孩子上學、老人就醫的“生命通道”。黨獨小組的小學生每天要走2公里土路去峨德村小學,雨天鞋子沾滿泥巴,冬天還容易滑倒;村里的老人突發疾病時,救護車根本開不進來,只能靠村民用擔架抬著往鎮衛生院送,耽誤最佳治療時間。
  2021年年底,新平縣建興鄉、漠沙鎮和新化鄉、老廠鄉鄉村振興道路建設PPP項目正式啟動,它達莫路改造被列為首批核心工程。中國十九冶憑借在西南地區豐富的基建經驗和成熟的技術團隊,成功中標該項目,接過了這份承載著村民期盼的“民生答卷”。
  13萬立方米土石方里的民生考量
  “既要趕工期,又要保質量,更不能耽誤村民農忙,這三點必須同時做到。” 項目部經理唐昌勇在施工動員會上的這句話,成了全體建設者的行動準則。根據設計方案,它達莫路改造工程內容繁雜,涵蓋路基處置、路面硬化、線型優化、排水設施建設等多個方面,其中僅路基挖方就達134302立方米,填方17871立方米,相當于要搬運近15萬立方米的土石方;路面工程方面,需鋪設40364平方米的C30 水泥混凝土路面、43054 平方米的級配碎(礫)石基層,確保路面能承受農用三輪車、小型貨車的長期通行;同時還要建設1892.05立方米的排水工程、2104立方米的擋墻和26道涵洞,解決雨季排水難題。
  施工伊始,團隊就面臨“三重考驗”:一是云南山區復雜的地形條件,K3+200至K5+100段緊鄰沃柑園與農田,路基需從3米加寬至 5.5米,其中K4+100至K4+500段還需開挖部分山體,如何在不破壞周邊作物的前提下施工,是一大難題;二是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,漠沙鎮每年5至10月為雨季,降水量占全年的80%以上,若不提前做好排水措施,雨水浸泡路基會導致路基塌陷,影響工程質量;三是農時不等人,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是沃柑采摘季,施工不能影響村民賣果,必須避開這個高峰期安排關鍵工序。
  為破解這些難題,項目部多次召開專題會議,結合現場勘察情況,制定了“分段施工、錯峰推進、民生優先”的方案。首先,優先改造黨獨小組至沃柑園集中區(K0+000 至 K3+200)的3.2公里路段,這段路涉及12戶果農的果園,提前完工能為當年的沃柑豐收季運輸提供保障;其次,針對雨季施工難題,在雨季來臨前(每年5月前),優先在全施工路段開挖50厘米寬、60厘米深的臨時排水溝,每隔20 米設置一個匯水井,將雨水引入周邊自然溝渠,確保雨水及時疏導,避免浸泡路基;同時,在臨時排水溝兩側鋪設防滲土工布,防止雨水滲透到路基下方,影響路基穩定性。
  在路基施工中,最關鍵的是K3+200 至 K5+100 段的加寬與山體開挖。為保護周邊果園和農田,項目部先用挖掘機將碎石清運到指定棄土場,對于靠近果樹的區域,還安排2至3名工人用鐵鍬、撬棍進行精細清理,避免大塊碎石砸傷果樹。同時,在路基加寬段外側,采用2104立方米的漿砌片石擋墻進行加固,擋墻高度從1.2米到2.5米不等,根據地形坡度調整,砌筑時采用“坐漿法”,確保砂漿飽滿、石塊緊密貼合,既能防止路基滑坡,又能保護下方的農田不被雨水沖刷。
  “施工隊比我們還在意果樹,真是把我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辦。” 有一家果農果園緊鄰 K4+300路段,有15棵結果的沃柑樹離施工區域只有3米遠。項目部在施工前,專門派技術員到她的果園查看,用竹竿和防護網搭建了臨時防護欄,防止施工機械碰傷樹枝;施工期間,還派灑水車定期為果樹澆水,因為施工產生的粉塵會影響果樹光合作用,灑水能起到降塵和保濕的作用;甚至在混凝土攪拌站周邊,也設置了2米高的防塵網,減少粉塵擴散,避免影響周邊果實生長。
  為確保工程質量,項目部還創新推出“村民監督”機制,邀請 5 名有威望、負責任的村民代表擔任“質量監督員”,每月15日開展“工地開放日”活動。監督員可以進入施工現場,查看路基壓實度檢測、混凝土配比調試、擋墻砌筑等關鍵工序,對施工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。過程中有一次,監督員發現 K2+800 段的臨時排水溝深度不夠,項目部立即安排人員加深,確保達到設計要求。這種“公開透明”的做法,讓村民“看得明白、走得放心”,也拉近了項目部與村民的距離。
  經過全體建設者的努力,截至2024年11月底,項目部已完成85%的路基工程,3.8公里路段實現硬化,剩下的路段也完成了路基平整。
  多式暖招助千畝沃柑迎“豐”景
  2024年12月初,漠沙鎮的沃柑如期進入采摘旺季,果園里一派忙碌景象,果農們戴著手套、提著竹籃,小心翼翼地將成熟的沃柑摘下來,裝在塑料筐里。然而此時,它達莫路仍有2.1公里路段(K5+100 至 K7+200)處于路基施工階段,雖然完成了土石方作業,但還未鋪設基層和面層,這段路是連接果園與新平縣縣城的必經之路,若不及時處理,會影響沃柑外運。
  同年12月5日,項目部經理唐昌勇在現場巡查時,看到一位果農正圍著自家裝滿沃柑的三輪車發愁——他聯系好的收購商當天要到園里拉貨,可這段未硬化的路基在頭一天的小雨后變得泥濘,三輪車根本開不上去。劉大哥急得直跺腳:“這可咋辦?收購商等著要貨,再運不出去,果子就熟過了!”
  了解情況后,唐昌勇立即召集技術人員和施工隊長開會,決定緊急調整施工計劃:將K5+100至K7+200這段果園至新平縣縣城方向的2.1公里關鍵路段列為優先施工對象。為了趕工期,施工隊員們放棄了午休時間,午飯就在工地解決,簡單吃份盒飯、喝瓶水,就又投入到工作中。經過10天的緊張施工,原本計劃次年1月完成硬化的這段路,提前至12月15日實現通車。通車當天,劉大哥第一時間開著三輪車拉著滿滿一車沃柑試走新路段,平整的水泥路面讓他格外激動:“以前走土路拉果,得提前半天出發,路上還得小心陷車,現在走新修的路到縣城,只要40分鐘,時間能省一半,果子也不會顛壞了!”他特意停下來,用手摸了摸路面,又看了看筐里完好無損的沃柑,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。
  除了加快關鍵路段硬化,項目部還考慮到果農的實際需求,協調施工機械,將果園周邊的3塊臨時空地(總面積約800平方米)平整壓實,改造成小型集散點,方便果農集中堆放、裝卸沃柑,減少二次轉運帶來的損耗。集散點還設置了簡易遮雨棚,防止雨水淋濕沃柑,果農們再也不用在露天場地裝卸果子了。
  對于部分仍在施工的路段(如 K7+200 至 K8+969.669 段),項目部設置了臨時導行路,用碎石鋪設路面,寬度3米,能滿足三輪車和小型貨車通行;同時安排2名專職交通指揮員,每天早上7點到晚上7點在導行路兩端值守,引導車輛有序通行,避免擁堵。一位收購商常年在新平縣周邊收購水果,他說:“往年最怕來它達莫路收果,土路難走還耽誤時間,有時候半天才能收一車,今年路通了,我每天能多收2萬斤沃柑,效率高多了,而且果子品相好,運到外地也能賣個好價錢。”
  在整個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的沃柑豐收季,項目部通過優化施工調度、完善臨時通行設施,有效保障了沃柑運輸通道的暢通。據統計,這段時間里,共有12家收購商的車輛順利進入峨德村委會,累計收購沃柑170余萬斤,果農平均運輸成本下降40%,沃柑損耗率從原來的15%降至5%以下,為果農及時外銷農產品創造了有利條件。
  8.9公里鄉村路激活漠沙新動能
  2024年3月下旬,隨著最后一段路面標線施劃完成,它達莫路改造工程全線竣工。站在黨獨小組的路口望去,5.5米寬的路基平整寬闊,4.5米寬的水泥路面泛著淡灰色光澤,兩側的漿砌片石擋墻整齊排列,1892.05立方米的排水邊溝與26道涵洞相互銜接,如同“毛細血管”般保障著道路雨季暢通,道路兩旁還設置了反光交通標志和減速帶,確保通行安全。這條凝聚著十九冶人汗水與心血的8.969669 公里公路,不僅很大程度改變了當地的交通面貌,更激活了鄉村發展的 “一池春水”,讓村民們看到了產業振興的希望。
  “路通了,運輸方便了,我打算再擴種5畝沃柑,把品種也換成更優質的‘沃柑3號’!”一位果農的想法得到了更多果農的響應。2024年4月初,峨德村委會牽頭成立了“它達莫沃柑種植專業合作社”,短短半個月,就有62戶村民加入,其中不僅有原來的種植戶,還有15戶之前沒種過沃柑的村民。合作社計劃將沃柑種植面積從現在的800畝擴大到1300畝,同時引進一套清洗、分級、包裝一體化設備,提升沃柑的商品化程度,打造“它達莫沃柑”區域品牌,提高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。
  合作社負責人是土生土長的峨德村人,他對合作社的發展充滿信心:“以前路不好,收購商不愿意來,我們的沃柑只能低價賣給本地批發商,利潤薄;現在路通了,我們可以直接和外地大收購商、商超對接,還能通過電商平臺銷售。下一步,我們打算和玉溪一家食品加工廠合作,建一個小型沃柑深加工車間,生產沃柑汁、沃柑果脯,延長產業鏈,讓沃柑的附加值更高,村民們能賺更多錢。”
  交通的改善不僅帶動了沃柑產業的發展,還為當地其他產業注入了活力。以前,村民們購買化肥、農藥等農資,需要從縣城拉回來,運輸成本高,現在農資商的貨車能直接開到村里,不僅價格更便宜,還能送貨上門;村里的青壯年以前大多外出打工,現在看到家鄉產業有了發展前景,不少人選擇回鄉創業,黨獨小組的刀建明就打算開一家農資店,方便村民購買生產資料。
  更明顯的變化是村民的生活質量。如今,村民們出行再也不用受天氣影響,摩托車、汽車可以順暢通行,黨獨小組的小學生上學有了專門的接送面包車,再也不用走泥濘土路;村里的老人看病也方便了,鎮衛生院的救護車能直接開到家門口,2024 年3月,它達莫小組的一位老人突發心臟病,救護車15分鐘就趕到了,及時送醫后轉危為安,老人的家人特意到項目部表示感謝。
  對于項目部乃至整個十九冶而言,它達莫路的竣工并非終點,而是服務鄉村振興的新起點。為了保障道路長期暢通,項目部聯合新平縣交通局、漠沙鎮政府,建立了“公路養護長效機制”:一方面,項目部留下 2 名技術人員,對當地村民進行為期1個月的道路養護培訓,教他們如何清理邊溝、修補路面裂縫、維護交通設施;另一方面,鎮政府成立了專門的養護隊伍,配備養護工具和車輛,定期對道路進行巡查、清理,發現問題及時處理,確保道路始終處于良好通行狀態。
  “這條路上跑的不只是車,更是我們的好日子!”站在自家沃柑園前,劉大哥望著滿載果實駛向縣城的貨車,感慨地說。從泥濘土路到康莊大道,從果農愁容到豐收笑臉,中國十九冶新平項目部用 8.969669公里的公路,書寫了央企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。未來,他們還將繼續深耕云南鄉村基建領域,以更多優質工程改善農村交通條件,以實際行動踐行央企的責任與擔當,為山區百姓鋪就通往幸福生活的“振興之路”。